我曾私下問過很多留學生家長,他們在和孩子溝通中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和孩子說什么,找不到交流的話題。
因為不知道說什么,所以每次孩子打來電話后只能簡單的噓寒問暖、督促好好學習,久而久之,溝通的話題越來越少,彼此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
甚至有個家長朋友和我說,每次接到孩子的電話就是因為沒錢了。
如何避免和孩子無話可說的尷尬呢?我想分享一個我的例子。
我兒子在美國留學,有一次他在微博上看到我在大學講座上給同學們唱了一首流行歌曲,他覺得很新奇,于是在電話中主動和我說:
“爸爸,你知道美國最近流行什么音樂嗎?”
“什么音樂啊?”
“Lady GaGa”
“哦,我知道啊”
話畢還給兒子唱了一段。他大吃一驚。后來我們兩個大老爺們兒就美國流行音樂的話題通了半個小時的越洋電話,最后兒子還說:“沒想到老爸年紀這么大了,還這么追潮流。”
我為什么會去追潮流呢?這要得益于每天接觸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學生,是他們將那些潮流元素帶給了我。作為父母,雖然無法身臨其境體驗孩子的留學生活,但至少可以去找到孩子關心的話題。
想和孩子找到更多話題
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首先,對孩子的留學國度有基本了解,知道當地環境如何、社會風情如何,以免孩子和你興致勃勃聊這方面時你接不上話,讓他覺得“驢唇不對馬嘴”,覺得你什么都不懂,以后就不說了。
其次,多了解國外文化,知道孩子所在學校最近都發生了什么事,讓孩子時刻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和在意。
最后,經常看看孩子的網絡空間,了解下他身邊都有哪些朋友,通過他們的互動,你其實可以了解到孩子很多東西,比如最近在忙什么、有什么體育活動之類。
想和孩子做朋友
應該做這些事
我以前認識一位家長,她平時工作很忙,但還是報了一個周末英語口語班,當問及她是否要考職稱,或者出國留學時,她說不是的,“我兒子在美國讀大學,他出國后我周末也沒啥事兒,就想學習英語,這樣以后好和他做簡單的交流溝通,畢竟我們也要與時俱進嘛。”
她還說起了第一次和兒子說英語的場景:聊到最后我和兒子說:“Dear , see you ” 兒子特別激動,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還非常熱情地鼓勵我學英語。平時交流時也會教我如何正確發音等。
這讓我想起此前看到的一個新聞,說一個留學生家庭中,女兒回國后覺得父母老土,什么都不懂,不知道邁克爾·杰克遜,連吃西餐都需要現教禮儀。
這種現象其實在國內挺普遍的。作為父母,我們不是說一定要精通國外文化、英語、禮儀,但應該有基本的了解,這樣才能和孩子有溝通的話題。否則久而久之我們和孩子就會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導致情感上的疏遠。
溝通有技巧
別讓溝通成為孩子的負擔
90后、00后是非常有個性、有思想的一代人,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作為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就尤為重要。
其實孩子們遠在他鄉,他們很容易孤獨,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成為孩子忠實的傾聽者。
曾有一位留學生家長說,自己一個多月都聯系不上孩子,非常擔心。后來才知道,原來孩子在國外讀預科,因為沒能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所以不敢告訴家人。簽證即將到期,孩子悄悄回國辦理續簽手續被拒簽了。后來,焦慮的孩子找到了留學顧問中心詢問,這才和家長聯系上了。
其實出現這種問題,并非單單是孩子的原因,作為家長我們也應該反思:為什么孩子害怕和我們溝通?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玩失蹤”,排除安全因素,不外乎就這些原因:犯了錯不知道如何面對、通訊溝通出了問題、覺得和家長溝通有困難、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
無論哪種情況,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并理解,有收有放,不要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其次尋找共同語境,平等溝通,很多孩子拒絕就是覺得家長會把想法強加到他們頭上。
在這一點上,我非常敬佩我愛人,她和兒子是非常好的朋友關系, 兒子在美國有什么事兒都會分享,遇到了問題也會及時和媽媽溝通;而我愛人則非常耐心,在尊重他想法的基礎上給出自己合理的建議。
留學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這條路上,有了父母的保駕護航,孩子才能早日成功留學!